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北京举行。22日与会的多位教育领域的代表表示,中国教育改革正在稳步推进,目前已进入新阶段,今后发展的任务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对于职业教育,他们也有着深入的思考。
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应该从职业教育着手开始着手,主要有两个层面:学校和社会。
首先,学校层面首先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着,走捷径成才的观念也影响着学生安心学习、钻研业务。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要注重转变学生的观念,要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第二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想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老师首先要有匠人的精神,要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带动我们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
第三是在公共课、专业课和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首先在公共课里面,要改革课程模式,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们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也是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专业课里面,要重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对精湛技艺追求精神的培养,开展一些课程当中设置工匠精神的考核点来考核学生的工匠精神,也可以让学生走进我们校企合作的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工人对工作、对岗位的那种执着追求精神。在校园文化里,可以营造一些崇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淀出工匠精神。
世界技能大会现场传来喜讯,中国在现场拿了三十个奖牌,金牌名列世界首位,还拿了十几个大奖。这样的消息在朋友圈里,还有在网上传播的时候,很短的时间就有10万+,朋友都很关注。拿到大奖的,就是江苏一个技师学院的同学,他带动和刺激了很大一个群体,技师学院的同学认为,为国争光我们也可以。
就在十几天前,国务院新闻办有个发布会,找了全国九名一线基层的党员代表,我也非常荣幸地参与其中。大家看一看这九个人的身份,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一线的,高铁、桥梁、水利、电梯的一线工人。 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工匠精神一定会是中国精神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需要有一些新作为,才能将十九大的要求落地,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给出了清晰的定位。”十九大代表、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说。
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曹献坤认为,应该是从5个方面发力:稳规模、夯基础、调结构、提质量、创特色。
“ 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谈到调结构,曹献坤说,“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有什么样的需求,就要根据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学校结构。”
以海南为例,从2012年到2016年,全省中职学校从93所变为65所,开设的98类专业涵盖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118项人才需求。
对市场需要职校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我们进行了研究。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对学生的国际化素养提出了要求,所以现在我们调结构,增加了外语等方面的培训。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是很大的,我们的学生服务态度很好但服务标准不行。我们跟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合作,把国际化的酒店服务标准引入了海南。”曹献坤说。
“夯基础,硬件条件要夯实,软件更要夯实。”曹献坤说,“以海南为例,校园、办学用房、实训设备,职校专业发展需要有的都应该有。下一步的重点在师资,这几年海南省投入50多亿元开展师资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上升了20个百分点。我们还从企业聘请了一些行业专家,补充教师队伍。”
“提质量的核心在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曹献坤向记者介绍了海南的一项校企合作特色做法,“我们专门开设了冬季小学期课程,高职院校试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制,根据海南旅游业呈明显季节波动的特点,高职院校在旅游淡季(夏季)以课堂教学为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旅游旺季(冬季)以专业技能强化培训和社会见习、实习为主。这种做法既可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又缓解了旅游企业在冬季旅游旺季用工难的问题。”
曹献坤说:“突特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要突出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对于海南而言,酒店、旅游、农业观光等专业是具有特色的专业。第二层含义是用开放的思路、改革的思路办职业教育,我们打通了中高职本科和专业硕士的‘立交桥’,我曾跟踪观察一名学生,他中考分很高但没有去普通高中而去了职业学校。为什么?因为职业教育的氛围和环境更适合他,同时他依旧有机会继续深造。”
“职业教育,要走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道路。”曹献坤说。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充分体现,明确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定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会长马树超认真研读十九大报告后,对其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段表述印象深刻。
“原先我们说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际上在职业教育中包含了培训,但是培训不包含职业教育。”马树超分析说,这次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既是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本质作了明确定位。
“时下很多人认为西方的职业教育最先进,而我不这样看。”马树超认为,西方国家更多地把职业教育等同于培训,而我国是在不同阶段致力于发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增强了年轻人的发展自信,“这是十分具有价值和意义的”。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院校每年300多万名毕业生中85%以上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来自农村家庭,这对缩小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的鸿沟意义非凡。
“面向世界舞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非常具有价值,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输出中国的职教模式。”马树超举例说,非洲和中国转型发展初期具有很多共同点,农村青年众多,拥有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但这些年轻人普遍缺乏就业技能。
下一步职业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马树超认为,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职业教育的挑战在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下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具体来说,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级版,是把产业最先进的元素融入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解决了职业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在马树超看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我国职教“东强西弱”正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现,“如果把中西部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推动中西部同步脱贫的举措就能得到支撑”。
马树超认为,职业学校应该建立一种新的质量观,在考查职业院校办学时,应该更注重其服务地方及当地产业的能力,其中一个指标就是看学校有多少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这与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基层的精神是一致的,“职业教育其实也存在均衡发展的问题”。
|